生意(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光阴急遽,不觉又是两日过去,柳官身体大好,坛中芋荷杆,也终于浓郁地酸了起来。八月九日,又是逢集,徐归远起了两坛子酸芋荷,带着柳官又去了镇上。
第一站,自然还是杏林回芳,徐归远感激雅姑姑的救命之恩,特意为她捎来了几样礼,权作不日后的中秋节礼。里面自然有一小坛酸芋荷,此外,还有两个尺头、五斤棉花、一匣子高档点心。雅姑姑推拒再三,最后只肯收了芋荷和棉花。
李桢那里,自然也有芋荷。除此,柳官还给他妹妹李月娘捎来了几个花样繁复、颜色鲜亮的络子,以及一个鲜红鲜红的玛瑙镯子,汪汪如一抹血一般。这是他上次与小姑娘见过一面之后,彼此交换了生辰,柳官就一直记在心里了。
东西虽小,情谊却深,李月娘和李桢都很惊喜。前者又拉着柳官进屋去喁喁半晌,后者也陪着徐归远坐了会儿,看那红光满面的模样,便知最近生意不坏。
也就不足两刻钟的功夫,外头就有人来找李桢了,正是会剃头的那个小厮。他也没避着徐归远,张嘴就道:“大爷,周家老太太打发了人来了,问咱们讨棒疮的膏药,要祖传的方子、最贵的那种。咱们能给吗?”
李桢点头:“给吧,上次进去替老太太诊脉,为人和气得很。”
原来他已经可以出入这镇上的高门大户了,可见一定是站稳了脚跟。徐归远很高兴,就随口问:“这个周家,就是开酒楼的周家么?这膏药也不知道是讨给哪个的?”
李桢又是笑又是摇头:“原来归远兄还不知道他家的笑话——还有哪个,自然是给他家小公子讨的。”
“咱们这阳疃地面,还有谁欺得了他家的公子?”徐归远不由得有些好奇。
“倒不是旁人,是周老爷自己教训的。”李桢三言两语,说起了八卦,“就是几日前,周老爷到酒楼里议事,留公子在家。也不知怎么回事,就叫一个小哥儿进了门,又不知怎么回事,这公子就捧出五十两雪花白银,从哪小哥儿手里买了一张,额,据说是菜谱……”
徐归远一口茶差点喷出来。他强自忍了,咳嗽了两声:“然后呢?”
“然后周老爷回家,听说做了亏本的买卖,又加上其他几件错处,数罪并罚,由是打了一顿。倒也不甚厉害,只是他祖母老人家心疼得了不得,满镇上找好膏药,又把他送到乡下庄子上,要躲他老子的眼,以免看了又要生气呢。对了,归远兄的贵居,不就在清水庄上?如今他就躲在那里养伤呢。”
徐归远:……
真是好一段孽缘。从杏林回芳出来好一会儿,他还觉得神志有些恍惚,以至于,柳官连叫了他三声,他才听见,忙问:“怎么了?”
柳官轻轻扯了一下他的衣袖,手指着某处:“那里还有个空位,我们过去吧。”
这些日子,柳官说话也是越来越流利了。如今,只是偶尔打一个顿,绝大多数时候,都能慢慢地说得清楚明白。
就像现在,他就是在催徐归远,赶紧去把摊子摆起来。
徐归远却笑着摇摇头:“咱们不在这卖。”
“啊?”柳官茫然,“那去哪里?”
徐归远就伸手往西一指:“如今盛夏果丰,这街上尽是卖鲜菜的,恐怕酸芋荷卖不上价!但是鲜菜有个麻烦,就是放不住……”
他手指的方向,正是客店聚集的甜水胡同。
阳疃镇是个大镇,其水陆兼具,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镇,尤其是从西北一带往京城去的必经之地,因此来往客商极多。
徐归远行军时,也走过这条路。其行路难倒还好说,最难熬的一点是,越往西,菜蔬越少,每日吃饭,连个点缀都没有。
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柳官就明白了。他点点头:“嗯,往西北去贩马、贩牛羊的客商,是极难吃得上鲜菜。若是有了这好存放的酸芋荷,再随身带一把干辣椒,那么就能一路都吃得上菜了。”
徐归远笑着点点头。
他们很快来到了甜水胡同。此处并不是集市开张的街区,因此人流不如前头稠密,而且出来进去、三三两两,从他们的穿衣打扮上,很容易看得出来,都是些歇脚的客商。
徐归远就找了一块空地,将骡车拴好了,然后就在平板车上点燃一个小煤炉——方才去杏林回芳借的,一口才买的小锅,就地就生起火来。柳官也没用他吩咐,麻利地取出一小块猪油,就投进了锅里。
“滋啦——”油花迸开,紧接着就几颗红辣椒、青辣椒下锅,那辛香麻辣,顿时荡漾开一条街!
这时候,已经有好看热闹的人,袖着手过来问:“大兄弟,你这是作甚哩?”
徐归远这才当着大家的面,将切好的酸芋荷下了锅。锅铲一翻,黄绿色的酸芋荷滚了一身的油汪汪,配着鲜红青翠的辣椒丝,光颜色,就已经让人食指大动了。
更别说,那股弥散不去的冲鼻酸味,刺激得人嘴里不自觉地落了口水!
徐归远用筷子挑出一块酸芋荷来,递给开口的那人:“老哥,你尝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