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宗庙供奉(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荣立国以来,国孝家孝的服丧大都以月代年。无他,国君更迭频繁,若都老老实实服丧,不婚姻嫁娶,人口无法恢复。但苻洵奏请服丧一年,从道理上无可辩驳,册封仪式也只好暂时作罢。
正月初七,褚舜英册封苻洵为宸王,享出入不禁之权,“宸”之封号极尽尊贵、位同副帝。
次日,奉生母褚秋池灵位于宗庙,追封雍孝宗,大虑行节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宗庙分四殿,主殿供奉褚氏祖宗,后殿为昭节祠,两国历代名将重臣贤良,如武煊、姜嫣、景樊、贺浮白、辛佑安等,与天子共飨血食。
“听姐姐说了许久,终有幸拜见”,苻洵跪在灵位前,神色肃穆端静、带几分忐忑,“小婿苻洵拜见泰水大人!”
跪拜之后,他从旁拿起一枝新鲜忍冬藤、一截梧桐枝,谨慎地缠着,缠好一枝再来一枝,一共九枝。褚秋水已将天水碧瓷瓶灌注半瓶清水,苻洵接过来,将缠好的忍冬藤供进瓶中,放上香案。
供鲜果时,众人齐齐犯了难,褚秋水道:“小时候吃食少,好容易得些鲜果,姐姐和娘总说不爱吃,全都留给我。我至今也不知姐姐爱吃什么。”
元旭思忖半晌揣测:“听?南传言,她喜欢吃?州的荔枝,还必须是从树上新摘下、不超过半个时辰的鲜果。”
郑锦珠笃定摇头:“那是堂兄喜欢吃,假借她的名头。”
“桑葚”,门口照进的光暗了暗,元?款步走进来,手中拿着一幅卷轴,“那年在金州,她有次偷偷问我要青盐。说是偷吃桑葚,染得嘴巴乌黑,回去了会被嫡母责打。”
头顶的灵位只有两层,最高那层孤零零是的褚秋池牌位,偏下一层稀稀拉拉立着褚钧良、褚钧威等族弟牌位。舜英接过卷轴展开,轻身一旋,将小像端端正正高挂上后壁,画中女子姿容姝丽、神态清冷如月宫仙子。
她眉眼沉静,注视着殿外巍峨玉阶、茫茫白地,薄唇微勾、轻笑带几分凉薄讥诮。
舜英倒退几步看了片刻,目光又扫过两排灵位,笑容冰冷:“他们欺你、辱你、害你、瞧不起你,我偏要让他们和子孙后代,在你们面前,永远只能跪着。”
一群人走出宗庙,舜英径直走向集贤殿,元旭紧随其后,其余人各归其所。
元旭在大雍仍领丞相之职。奉宁之围解除后,他率先抵达洛京,一边修缮宫殿,一边马不停蹄从阊江和奉宁召集一帮官员,热火朝天修订新朝各项制度。
新朝用新法,舜英武将出身,对这些管理制度体系只会用、不会造,更不会改革。于是初初提了些方略,其余放手给元旭和云飞燕等人,又求元?四处找寻隐居的名士。
她并未担心太久,大雍立国结束了持续三百多年的中原内战,民心所向,自有大儒为其辩经。以虞正则、曲雍和为首的名士纷纷赶往洛京投奔明主,参与各项制度修订,集贤殿盛况空前。
“等冰消雪化,碧宁书院又可以开山收徒了”,舜英巡视完集贤殿后,在游廊上边走边与元旭闲聊,“集两国学子,碧宁书院可以再扩建。”
“扩建倒是简单”,元旭思索片刻,沉声道,“只是……太平年代文教必会兴盛,眼下这些事都是地方上管理,可否在中枢单设一个部门?”
想了想又说:“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事物过于集中,对如此疆域可能会力不从心。”
舜英心念一动,顿时明白他在暗示这两职务权力过大,需分散制衡。于是停了脚步,听他继续往下说。
元旭又说:“九卿之中有六卿,只掌管宫廷事务。”
舜英笑了:“赋税和兵马是当务之急,先理个大章。吏治、户籍、律法这些又繁琐又紧要,大改需十分谨慎,不如先参考前朝用着……修订时广进言路,先拿几个郡县试试、若有不妥还得调整,理个十年八年也无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