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盗版是怎么来的(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去把作业写完。明天,还要去我们学校看演唱会,你时间不多了。锅、碗、筷、勺,放这儿!我来收拾。”

    其实,一个小学生嘛,作业能有多少?

    架不住欧阳阳一拿起笔来,就爱磨蹭。

    苏椰小时候,两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作业量,换成今天的阳阳,能磨蹭大半天,还不能保证准确率。

    天赋技能,全点在了做饭上。

    ***

    这个假期,苏椰自己的作业,昨晚上临睡前,就速度完成了。

    她收拾完了桌子,洗刷完了食具,就把笔记本抱了出来,垫了一块针织桌布,高高在上地坐在饭桌前,监督着貌似端坐在小茶几前的欧阳阳,完成他那一丢丢作业。

    此前,课间闲聊,她从唐小山的口中,听说了“秦更”、“泰庚”、“秦康”、“秦庚原”、“秦庚新”、“秦庚巨”、“秦庚名”、“秦庚续”、“秦庚力”……

    这一串儿“秦庚”的亲戚。

    都是某个时期里,大陆盗版武侠小说,书封上的熟客。

    除了秦庚,“折月楼主”的兄弟姊妹也不少。

    在民国武侠断代后,大陆旧的武侠迷,和新生的读者群体中,再度兴起了一股“武侠热”,有些个无良商人,趁大陆的《著作权法》尚未公布,找来一批著书只为稻梁谋的写手,再通过不正规的出版社,用这一障眼法,制造出了不少鱼目混珠,不够美味但能解饿的精神食粮。

    其中,有几个代笔者的本职工作,还是大学教授呢。

    所以部分情节,也能写的很精彩。

    但整体水准,是无法跟港台的那几位武侠名家,相提并论的。

    文化内涵上,跟秦庚本尊写的差距很大。

    行文风格上,这些人都模仿不出折月楼主的精髓……

    ………………………………

    苏椰第一次听说这些奇葩笔名,都快笑吐了。

    不知当年被盗版风气裹挟的秦庚们,作何感想?

    真是个神奇的年代,神奇的现象啊!

    她不跟唐小山似的,不是个喜欢囫囵吞枣的人。

    对一件事生发了兴趣,就得了解彻底。

    处在半懂不懂的状态里,她会感到很难受,必须了解彻底了。

    于是,腾出这半天时间来,各种查资料。

    ***

    已知,大陆十./年动乱结束。

    人们看了十年又红又./专的严肃文学,压抑的太久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春风吹满地,人们渴求着通俗文学,大量的通俗文学,来充盈干涸的心灵。

    但,长长的三十年啊,大陆没有新的通俗文学产生。

    民国时期的小说,与白话文运动同步,用词半文半白,一用一个大长段,三十年后的人,看着已经不习惯了。

    隔岸的武侠、言情,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而这个时候,港台武侠名家辈出、销量不愁的黄金时代,帷幕正在落下。

    武侠小说的出版社,都半死不活,快倒闭了。

    79年,大陆的出版政策有了松动,允许“开放部分武侠小说出版”,港台的出版商们,均嗅到了商机。

    彼时,台湾的戒./严期还没结束。

    两地的武侠小说,就都集中到香港,重新排版成横版、简体。

    再送去广州,批量印刷,畅销全国。

    “武侠热”的复苏太过惊人,时任CN出版局的扁局长,认为这一现象不妥,任由发展下去,易造成民众思想混乱,影响社会安定。

    82年,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滥印古旧小说的通知》。

    通知上提到,三年之内,不得再出版古早的公案、侠义小说了,也不得再引进港台的武侠、言情了,正在印刷的,一律停印,已经印刷好的,先放着,以后再说。

    这一禁令,防了君子没防住“小人”。

    正规的出版社,是不敢再刊印武侠小说了,但不正规的敢啊!

    有句难听的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上面愈是禁“武侠”,民间就愈是逆反,“武侠”的热度不降反升,导致了盗版猖獗,泛滥成灾。

    ***

    76年,香港C台开拍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秦庚武侠剧《云麾英雄传》。

    由于第一次拍武侠剧,制作团队比较谨慎,基本上按照原著来拍,没有做大刀阔斧的改编,播出后,风靡了整个香港,破了当时的收视记录,美誉远播东南亚。

    三年后,C台经营不善,宣布破产,被T台收购。

    就像酷儿收购马铃薯,猕猴桃并购bbtv,商业目的一样。

    买了它,就是为了雪藏它。

    76版《云麾英雄传》,再也没有重播过。

    据传,就连母带,都被烧毁了。

    82年,T台翻拍《云麾英雄传》,制作团队吸取了76版的经验,剧情上,做了更加迎合市场的改编,配角跟76版几乎是同一拨人,仨男主、仨女主的择选,都比76版颜值更高。

    (拍摄+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