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太子之位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第三日,金吾卫到曾至?府上抓人,曾至?七窍流血而死。曾?知晓此事后,停下摆陆棋的动作,拒绝了大理寺卿窦逢泓要求彻查此事的请求,拿出金吾卫从曾至?尸体边寻来的遗书为此事结案。
“至?自知罪孽深重,为不殃及无辜,选择服毒自尽,以死证道。死者为大,不必多生是非。”
曾?说这话时,眼里满是对子侄早逝的可惜,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
窦逢泓不信,但他不能违抗圣命,只能遵旨。
待窦逢泓走后,伤感的曾?唤赵月华入内。
“月娘,你觉得大郎和二郎,何人能担大任?”赵月华一入紫宸殿,曾?开门见山地问道。
只一句话,赵月华当场读懂了曾?的心意,曾家人已经被踢出局,只剩赵家子弟在角逐太子之位。
曾?姓曾,她对天下还有很多人忠于赵家太恐惧了。特别是如今曾?已过七十,她自知没有太多精力去治国,去收复忠于赵家的老臣,集权成了她唯一的念想,生怕活着的时候就被人反了。只能拼了命扶持曾家人,可曾家人成器的太少了,有一个是一个,若非事关谋反,都不愿计较。
民间对他们大多都怨声载道。而曾少臣从来就不想卷入这些斗争中,他不想争,曾?也清楚,他只能做忠臣。曾家其他子孙背后是有一批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中,多是些投机取巧、墙头摇摆之辈。
朝中重臣,三分之一是暗地里是赵月华的人。三分之一是赵月华曾?提拔的人,曾?提拔的人里还有部分是父亲留下来的人,他们没有反对曾?登基,一是碍于赵月华曾?的权威,二是赵月华的两个哥哥不争气,三是曾?年岁已高,从来相信赵家的子孙可以再拿下天下。
赵崇苻身为太子,理应是名正言顺的下一任皇帝。但当曾?十二年来头一回在赵月华面前,将远在江州的赵崇衍与赵崇苻相提并论时,赵月华清楚,赵崇苻在曾?心中,已经输给了赵崇衍。
在曾?心中,赵月华是一个多么坦荡且温顺的女儿,坦荡到赵月华故意公开提拔门下之人入朝,温顺到曾?即便知道赵月华提拔自己人,也从未怀疑过赵月华有夺位的野心,反而放心地放权给赵月华。可她不知道赵月华私底下安插的亲信比她了解的还要多得多。
“月娘愚钝,实在不知道两位兄长谁可堪大任,”赵月华眉头紧蹙,不知如何怎么回答,但过了一会儿,赵月华犹豫说道,“只是……想来阿娘寿与天齐、英明神武,定会清楚大兄与二兄的职责所在。只是,可否命大兄先回来。这些年,儿,很想他。”
“很想他”三个字唤起了曾?对赵崇衍的思念。
无论是作为皇帝,还是作为母亲,每一年她都会问起江州长史有关赵崇衍的事。
去江州的路途不难走,但当年因曾?的命令,赵崇衍一行人走得仓促。
舟车劳顿之下,赵崇衍五岁的庶子未到江州前便病死路上,身怀六甲的妃子难产过世,诞下的男婴不日夭折。一到江州,赵崇衍的身边除上百奴仆外只剩下从皇后贬为王妃的卢王妃一人。
前期,地方州府有三拨人打着赵崇衍的名义,起兵要反对曾?。每一回,曾?都要派侍从和江州长史前去问过赵崇衍“是否知晓此事”。
赵崇衍一次比一次恐慌,但的确每回都与叛军无关。
曾?将赵崇衍从江州往靠南的州府迁过一次,后来叛军悉数被平定,赵崇衍再被迁回富饶的江州,直到今日。去江州六年,卢妃诞下一儿两女,又为赵崇衍纳了一位家世清白的平民女子为侧妃,侧妃诞下一儿,一家六口与无数奴仆平稳度日。
“劳而不怨、泰而不骄。”
这是三回不同的使臣不约而同地带来的同一句话,江州长史在奏折中反复提及赵崇衍“无事便种花酿酒、谈论佛法,从不出远门”的话,佐证了赵崇衍一心修身养性。
但这反而让曾?生出一种荒唐感。
“不骄”这二字是怎么同那个争强好胜的大郎联系在一起呢?
曾?不愿意深思背后的答案。
现在她的确期待着赵崇衍回来。毕竟,一个流浪在外的王爷比一个在京多年,羽翼渐丰的太子,让她觉得前者更易掌控。
赵月华也这么觉得。赵崇衍是长子,只有他也回来,呆在赵月华的面前,她才放心去筹谋。
确定下心意,曾?遂命人传宋言入宫。
赵月华不着急走,她还为儿子瑾儿而来。
“阿娘,瑾儿还算听话?”赵月华笑得眼睛弯成月牙。
“原是来卖乖讨赏的。瑾儿随崇文馆修的《学记》事文兼采,可依此学习诗文创作,确为一功。崔公亦上书,瑾儿呕心沥血,劳苦功高,合该封赏。只是我一直在思虑提拔瑾儿为崇文馆学士,还是让他入六部历练。”
“原来阿娘是思虑周全,还以为阿娘是忘了我家瑾儿呢?”赵月华嗔笑,话头一转,请求道,“不如让瑾儿去幽州试试?”
曾?惊讶道:“你能舍得?”
皇室宗亲担任地方都督、长史、刺史,主管一方军政大权,实属平常。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