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第七十八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元丰西征的惨败,北宋全国上下几乎人尽皆知,只是知道的程度不太一样而已。

    像陈武这种从小生长在皇城脚下,又是宰执府上的家生子,兄长还是广备攻城作的在编人员,知道的自然是多一些。而鲁大这种乡野农户,虽然远离皇城,但多少读过点书,比其他大字不识的农民自然了解的要多一些,但他们俩知道的关于元丰西征的信息拼凑在一起也不及苏轼讲得这么全面。

    在得知灵州之役竟是因为高遵裕一己之私令几十万将士命丧黄河后,他们内心的愤怒达到了顶点。只是谁也不敢将这怒气发泄出口,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罪魁祸首高遵裕身份尊贵,他不仅是宋朝名将开国功臣高琼的后人,更是前朝皇太后高滔滔的伯父,是如假包换的皇亲国戚。

    苏轼自然是理解陈武鲁大他们敢怒不敢言的心情,但他不能告诉他们元丰西征惨败背后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发动这场四十万大军五路伐夏,妄图给宋朝逆天改命的背后推手??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19岁即位,接盘的是一个财政亏空严重,地方豪强割据,军事上外强中干的空壳子王朝。他自幼对先祖数次欲吞并幽,蓟、灵武等地却兵败,最后不得不屈服于辽国西夏一事而耿耿于怀,立志要“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羸弱,四周强敌环伺的危局,他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为的就是要富国强兵,解决北宋积弊已久的“三冗”问题,提升国力,统一北方,收复被辽国侵吞的燕云十六州和被西夏占据的西北边地。【注1】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史称“熙宁变法”。从公元1069年开始至公元1073年五年间,王安石先后颁布实施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免行法,并改革了科举制度。【注1】

    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新法政策虽有或大或小的各种弊端,但“富国强兵”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实施强兵措施,重视武备,设立仿唐军器监,职掌中央和地方的兵器制造,并对其管理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北宋的军事实力大大提升,从根子上改变宋军“羸弱”的现状。【注1】

    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的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青唐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彻底扭转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格局。【注1】

    河湟拓边(熙河开边)的胜利给了宋神宗极大的信心,他想成为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名垂青史的贤明君主,他要超越太祖皇帝,消灭西夏和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再现汉唐盛世。而西夏的政变恰好给了他一个合理出兵西征的理由,这一次他要亲自检验熙宁变法之后大宋真正的军事实力。【注1】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六月,宋神宗以惊人的速度集结了西北边境四十余万人,共分五路大军出征西夏。为了这场战争,他做了周密又详细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计划。此时的神宗身边已没有了得力好用的心腹大臣,跟随他多年,协助他变法的王安石早已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罢黜了宰执之职,归隐金陵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