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牧马青海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唐高宗显庆三年,隆冬。

    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男孩牵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拿着一根枯干的长树枝,走在母马群后。十二月的青海湖上覆盖着平坦的冰层,寒风急劲,吹得人和马都睁不开眼睛。小孩头上戴了一顶旧毡帽,裹在骆驼皮斗篷里,脸色发青;男孩穿得更单薄,脸和手上生了许多又痒又疼的冻疮,挠破了便流血。

    他们要把这队良种母马赶到湖心的山上,等到来年春天,母马便会诞下健壮的小马驹,可日行千里,名为“青海骢”。又为了避免成群的马将冰面踩踏,母马一般是分批分时赶去的,这两个孩子赶的是最后七匹。他们本该前天就到的。

    其中一匹缺耳朵的马低头去舔冰,这是咸水湖,马就爱吃盐。男孩拿树枝打了它几下,它就是不睬,抬脚把他踢了个屁墩儿,还在冰面上滴溜溜地转了一圈。小孩像个团子一样跌跌撞撞滚过来,叫:“伽衡!”

    伽衡也不恼,拍了拍衣服站起来。他知道马生气了,它们早该吃东西,就因为他们迷了路,一直在饿着肚子跋涉。他也肚子饿,因此相当共情地又走过去,给马挠了半天脖子,好哄歹哄才让马队再次走起来。

    “伽衡,”小孩又抓着他的袖子叫了一声,“我们误了日子,鲜卑人会不会责罚呀?”

    “要责罚也罚不到你身上,是我赶的马。”

    “可是,可是察都设给我们的时候,说这是老马,自会识途。我瞧着它们却像第一次来,是察都设偷懒!他自己不想赶。伽衡,为什么那些鲜卑人在毡房里舒舒服服地喝奶酒,我们要这样辛苦?”

    小孩好像相当崇拜这个哥哥,不过两人并非亲兄弟,只是父母都走得早,便由一位汉族僧人代为抚养。这为汉族僧人十年前途径吐谷浑,便留在这祁连山上不走了,谁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做什么。纵使佛教传入吐谷浑已久,替代了原先的萨满教,这个无名僧人仍不受鲜卑人??吐谷浑的统治民族??的待见,只好与羌人、鄯善人一起生活。

    这两个孩子便是鄯善人。他给大孩子取名为伽衡,给小孩子取名为碣磨。

    “因为我们是亡国奴的后裔。亡国奴,知不知道什么意思?”

    碣磨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师父曾与我说过的,我记不清楚了,你再讲一遍吧。”

    好,那便跟你再讲:我们的故乡叫楼兰,是个安宁、富饶、美丽的地方,周围有大片大片的胡杨树,临着蒲昌海。我们的地下有玉,地上结瓜果;我们的牛马骆驼长得最高大,我们的男孩女孩最漂亮。但凡是来往于中原和西域的商旅,从这里经过是最便捷的,我们便招待他们喝酒、唱歌、跳舞,是流着奶和蜜的的好日子。

    那为什么会亡国?

    因为太美好啦,又太弱小。后来汉人在楼兰的都城设置了他们的西域长史府,把祖先们赶走。祖先们思念着蒲昌海,走到一处新的水源旁,便扎根建国了,取名为“鄯善”,在我们的语言里是“新水”的意思。这样也没有完,魏晋南北朝时大乱,鄯善又沦为隋王朝的一个郡,“国”便不存在了;再后来吐谷浑打过来、占据了鄯善,把鄯善遗民全部抓走当奴隶??就是我们。我们是鲜卑人的奴隶。

    “奴隶。”

    “对,奴隶。”伽衡面无表情道,“这就是为什么几年前,我娘开玩笑叫我爹‘陛下’,鲜卑人要把他们杀了。”

    碣磨打了个寒噤。远远能看见湖岛了,嶙峋的怪石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层,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