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14章(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第14章安丘县上下喜报频频。
一城一镇五村的收成比之去年高了许多。
这让更多人对纪县令写下来的肥料推广敬佩不已。
用对肥料,用好肥料,对产量的加成也太大了。
纪楚看着报上来的产量,同样难掩高兴。
各地情况虽有不同,产量最高的一亩地能有三百六十斤,产量一般的也有二百七十斤。
实际的均产基本在三百四了。
这个产量放在后世,基本可以评为欠收,但在现在来看,已经非常好了。
甚至在风调雨顺的曲夏州内,安丘县的收成也尤为突出。
就连外乡人都知道,他们今年粮食收成不错。
但,真的不错吗?
纪楚挑挑眉,对此并未回答,只让手下人帮着收粮,一定要赶在下雨之前,把夏收好好收尾。
衙门上下齐心协力,都扑在夏收上。
无论走到哪,都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粮食收成好,日子就好过。
到五月下旬,各家各户的粮食尽收仓内,衙门官田的粮食也差不多都收完了。
所有田产报上来,数字让人喜不自胜。
还处在兴奋当中的百姓们,稍微歇息几日,便又开始忙碌油菜地的事。
但油菜地根本不需要他们多照看,确实是极好种的。
这下更多百姓知道,纪大人都是计划好的。
先教他们怎么用肥料,增产主粮,又精挑细选可以简单种植的油菜,作为添头。
肉眼可见的。
只要今年一切顺利,那他们就算交了极重的田税,今年还是够吃够喝,不用担心冬日无粮怎么过日子了。
纪楚听着这些消息,只能稍稍叹气。
普通百姓所求的,真的不多。
不过今年到底交多少田税,还是要等曲夏州那边的消息。
他已经把安丘县夏收情况写成文书,递到上面去了。
写完之后,李师爷自然是最先看的人,他眼睛瞪得极大,半点没说出话。
怎么可以这么写啊!
但这么写,好像又没问题?
可要是上面查下来?会不会出问题。
纪楚却直接道:“不会的,只要大差不差,每人会管。”
再说了,有人比他还怕上面派人,就算觉得有异常,也会暗中阻止。
不管怎么样,等着曲夏州回复即可。
反正如今的安丘县,皆是一片和谐。
不少百姓少见地吃了几顿饱饭,只觉得日子快乐得很。
在这种气氛当中,从州城灰溜溜回来的一队人马,显得格格不入。
县学夫子跟差役回衙门交差,同纪楚禀告道:“纪大人,安丘县今年的五个学生,都没能过府试,愧对大人期望。”
赶来的县学教谕撇撇嘴。
纪县令什么时候对本地学子有期望了?还愧对?真不至于。
这个结果不出纪楚意料。
以本地学生的水平,过不了府试考不上秀才,十分正常。
至于那五个学生,先是落榜,又是赶了五六日的路,肉眼可见的垂头丧气。
其中一人,还是教谕的侄儿。
教谕眼见不忍,开口道:“纪县令,自您去年十一月到咱们安丘县,如今也有半年时间了。”
“整个安丘县风调雨顺,田地丰收,都是您的功劳。”
“只是,只是也不能厚此薄彼,忘了咱们县学啊。”
“平临国先祖劝学名篇犹在眼前,便是您纪县令也是科举出身,为何如此不重视县学?”
憋了许久的话,终于说出来了!
从去年三班六房分今年的预算,以及二月份县试那会,教谕就想说了,可那会觉得不妥,讲的也隐晦。
现在看着本地田地因县令指点变得极好,难免心有期待。
最重要的是,你也是科举出身啊!
真的不重视读书吗?!
天天就往庄稼地里跑,有什么用。
同时教谕心里也着急。
他所在的县,已经连着好几年没有出秀才了。
再这样下去,难道他一辈子就要在这?
当然了,也因为教谕早就发现,只要真有益百姓的,纪县令是会考虑的,这位所在的衙门并非一言堂。
“倘若安丘县本地科举起来,也是有益普通百姓的啊。”
“那些辛苦种田的,只要家里出个秀才,便能免除家中一部分田税,岂不是美哉?”
纪楚看向教谕的时候,心道,劝人总算劝到关键了。
而前去赶考的书生,其中一人也在点头。
他家是魏家镇的,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让家里田税轻一些。
甚至本地很多人考秀才,就是为了免田税。
纪楚这才接话道:“教谕说得没错,本地科举若能好起来,确实有益百姓。”
“当年我考中秀才之后,家里田税轻了不少,父母兄弟们都有所受益。”
“这样吧,你们先回去歇息,容本官想想,安丘县的县学要如何整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