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内卷(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他就想起两人成亲之前去游湖的事情。姜同云下岸去看银杏,回来的路上还救下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姑娘。

    可惜宋州没有那么好的银杏树。

    宋州也没有那么好的姜同云。

    姜同云抚摸着那枚单独摆在笔架旁的小小银杏叶。回想起谢怀?书信里的内容,她就忍不住勾起唇角。

    圆圆的月亮挂在窗边,给窗台染上了一层银辉。

    姜同云又拿出一页信纸,沾上墨水,添了几笔。

    今夜月明。

    思君甚矣。

    *****

    紫宸殿里。

    “下个月,晋国派来的时辰就要达到金陵了。吏部和鸿胪寺送来的接待预案本宫已经看过,做得都还不错。尤其是鸿胪寺的那份,内容详实、考虑周到,看得出来非常用心。”

    预案的事情,是姜同云在四月份提出来的设想。

    在应对此类事务上,越朝官员们过去通常只按一个方案走??因循旧例。上一次办类似的事情用的什么规格,这次就也同样使用这种规格。要是本朝没有旧例可循,那就翻阅史书往上追溯。

    总之,一切都按老规矩办。

    就连赈灾这样的大事,也逃不过“旧例”二字。拨付赈灾款项的时候基本也都是参考过往案例,顶多根据实际情况再稍微调整一下具体金额。

    去年帮谢怀?批折子的时候,姜同云就已经觉得这种方法并不合理了。

    不说别的吧,单在灵活性上,这种凡事都遵从前例的法子就差了许多。

    过去的“旧例”几乎框死了处理政务的方法。要是因为情况有误而发生意外,朝廷通常也只能事后补救。

    所以等姜同云开始监国之后,她就一直想要寻个机会,现在朝中推行一套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

    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吏部的那位王尚书亲自给姜同云送去了最好的理由。

    赶在二月的最后一天,吏部着急忙慌地办完了考课的事,将考牒发往各州。

    但因时间有限,吏部的差事办得粗糙,光发考牒这一环节就闹出来不少错漏。

    等各州发现收到了错误的考牒,报到朝廷后,姜同云借题发挥,好好查了一回去年考课的内情。

    这一查,又揪出来不少的问题。

    在谢怀?的支持和六位辅政大臣的共同合作下,姜同云一改往日温柔和善的作风,态度强硬地向吏部追责。

    此番整顿之后,吏部换掉了总计五名官员,其中还包括了一位吏部侍郎。

    考课事了后,姜同云就开始在自己接触最多的户部里试点推行工作预案制度。

    考虑到大家的接受能力,加上姜同云也不希望施行一项过于僵化的制度,所以她没有对预案的格式做出明确要求,只规定了包括负责人在内的、几项必须写明的内容。

    起初,户部在收到这项要求之后是非常不解的。

    我们过去一直都是这么办事的,虽然偶尔会有些小问题,但从来没闯出过大祸,皇后娘娘为什么非要我们提前做一份什么“预案”呢?

    虽然心里不解,但看隔壁吏部挨罚后臊眉耷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