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真正的对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第七次文艺保护会议的详情很快见诸报端。文艺保护促进会、北方代表、教育厅以及外国文联会四方会员,就鸣沙窟最后一批经卷的封存地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

    文艺保护促进会与教育厅都认为,经卷发掘于鸣沙窟,文脉根植于沙城,应滋养当地之精神,教化当地之风尚。鉴于先前经卷之外流,既给民众造成巨大伤害,又使政府陷入信任危机。今次应痛改前非,严禁外运、就地封存。至于存于谁处,两方分歧较大。

    北方代表则认为经卷贵为国宝,却损毁于故地、遗失于民间、流散于各国。地方力量渺小有限,边陲之城危险动荡,早已无法护全经卷安危。唯有带回北都,藏于国库最为稳妥。

    以小吉三郎为代表的外国文联会则称,经卷之所以宝贵,在于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当今世界,能使经卷价值充分体现者唯有日国。他称,之前流入日国的经卷已在学界落地开花,此批经卷若抵日,必能更进一步催花结果,从而大大弘扬华国文化,提高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彰显华国国威。

    四方各执一词,直至会议结束也没有论定最后一批经卷的最终归宿。不过他们仍达成一个共识:督军府对鸣沙窟的开窟改造、倒卖筹资行为已经失去管护经卷的资格,当务之急,应将经卷从督军府抢救出来,以免造成更加不可挽回的损失。

    会议的报道甫一刊登,便引来沙城民众的广泛关注。进步的知识分子最先发声,呼吁经卷为国所有,无论封存于故地还是馆藏于北都,均属本国内事,首要应遵循“关门议论,闲杂回避”之原则,坚决反对外国染指;亲外学派则痛斥鸣沙窟遭践踏,经卷遭私贩,认为国内官民同盗,文物惨损,不若流于国外得以保护。

    新新报馆甚至在版面上开辟一栏“经卷归宿之民意统计”,将督军府、文艺会、教育厅、北方代表、外国文联会五方排序列位,号召民众踊跃投票,并且每日公布五方的得票情况,以至让经卷归属辩论愈演愈烈。

    而其在投票专栏的后续版面,则开始连载题为“痴情少帅追爱记”的小说??讲述一位名叫“冯华”的少帅与美丽少女“薛月”相识、相知、相爱的浪漫故事。

    新新报馆这一创举立即引来报纸脱销。各大报馆见状纷纷效仿。于是,对第七次文艺保护会议的追踪报道,最终剩下“投票”与“少帅的爱情故事”两个主题。

    而为了翻出新意,“投票”慢慢演变成“经卷归宿押注竞猜”。“少帅的爱情故事”则由各家报馆根据隐秘的一手资料,自取旨意,重开新篇,集合成了一部“少帅情史风云”。

    孟灿云看完每天各方的得票情况,再读完各位少帅与美人们的爱恨纠葛,心情复杂地无以言表。

    投票出乎意料地倒向以小吉三郎为代表的外国文联会,这不仅意味着民众文物保护意识薄弱,还意味着小吉三郎取得民意,他对经卷的真实意图会被深深掩藏,他后续所有“盗骗”行为将被合理化。

    小说虽然颇多狗血,但与德华医生描述的许多细节吻合,说明传闻非虚,索靖山与明淑珍确曾有过一段过往。作为心中白月光,假如明淑珍声援小吉三郎,是否会动摇索靖山将经卷卖于她的决策?

    就算索靖山没有私心,在如此巨大的民意舆论面前,他也很难不重新考虑吧?

    孟灿云合上报纸,心情沉重。得到经卷不容易,守护经卷更加艰辛。在各方虎视眈眈下,鸣沙窟似乎是存放经卷最不安全的地方。

    思及此,她再次来到地下室。借着几缕奶雾似的光柱,打开锈钝的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