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6 章 天下大吉金米丰收,上疏报喜编纂农书(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第216章天下大吉金米丰收,上疏报喜编纂农书惜春与福安郡主之子蒋梦阳成婚,是在中秋节假的时候。
而在惜春回门后不久,贾族子弟再次步入科场参加科举考试。
就连宝玉都被贾政撵去考府试了。
贾琮考举成功一事,给贾政带来了不小的刺激。
因此,在今年春天,贾政就逼着宝玉备考县试。
他亲自盯着宝玉读书,又专门请假,亲自押着宝玉前往宛平县县衙的考棚参加县试。
为了儿子的前程,宝钗、麝月和袭人全都配合贾政,劝说宝玉上进。
宝玉耐不过老父威逼,更受不住妻妾恳求,再看看年幼的儿子,只得不情不愿地捡起令他万分痛恨的四书五经。
宝玉头脑还算聪明,在临阵磨枪的突击下,跌跌撞撞地靠过了县试。
只可惜他荒废学业多年,县试的名次也不高。
倒是让贾政等人颇为扼腕,却又无可奈何。
而在桂花飘香之时,贾政再次向衙门请假,亲自押送宝玉前去顺天府贡院参加府试考试。
对宝玉来说,这件事,真可谓呜呼哀哉。
而津海这边,贾璋却不像宝玉那样心情糟糕。
因为金米喜人的丰收,贾璋的心情很不错。
在秋收时,贾璋亲自带着经略府属官,前往经略府附属官庄,收割他们派人种植的金米。
在经略府衙役掰下金米棒、搓好金米粒后,贾璋命人拿秤过来,好为金米称重。
称重结束后,贾璋希望看到的结果出现了。
官庄中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听到衙役的禀告后,陪同贾璋前往官庄收割金米的官员全都涨红了脸。
他们的心情同样振奋起来。
那可是七石啊!
稻麦的亩产量,也不过两三石而已。
而经略使大人推广的金米,却拥有七石的亩产量。
这些多出来的粮食,不但能养育饥寒待毙的盛朝百姓,还能给盛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他们都不敢想,这是多么大的政绩!
经此一事,贾经略他必然能富贵一生了!
而他们这些属下,也能跟着贾经略沾光。
即便推广金米的功劳是经略使他人的,与他们没什么关系。
可协助经略使推广金米的功劳,也足够让他们升官发财。
一想到这件事,津海地方官员就激动起来了。
他们没背景,没靠山,更没有惊世才具、响亮声名,本来都做好在这地界熬一辈子的打算了。
谁能想到,陛下突然间新设津海行省,又派了经略使大人来推广金米。
而他们,也得到了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虽说这一年来,他们工作繁忙,辛苦至极。
可他们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即派人八百里加急,把津海的金米与报喜折子槛送京师,好向绍治帝报喜。
他贾茂行没有辜负九州万方万兆生民,更没有辜负绍治帝这个君主的信任!
他问心无愧。
折子很快就被送到了京师,又一路畅通无阻地被人送到绍治帝面前。
绍治帝看到贾璋折子上的内容后,瞬间变得喜笑颜开起来。
津海试种金米成功了!
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
这可真是一件大喜事。
他心中的橘枳之忧尽数消散,全都化作飞灰了。
绍治帝不禁畅想起来,他日大盛各地都种上金米的场景。
若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那四海内是不是就再也不会出现饿殍遍地的场景了?
什么叫做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海升平,河清海晏,青史流芳,不世之功……
各种美妙词汇在绍治帝脑海中翻转,引得他喜悦至极,脸上更是堆满了笑容。
他不禁想,贾璋这个臣子,真是上天赐予大盛的文曲星啊!
朕之肱骨,莫过如此!
思及此处,绍治帝嘱咐陆英道:“准备两份最上等的赏赐,一份送去荣国府给贾爱卿的长辈,一份送去津海给贾爱卿本人。”
“送去津海的那份赏赐里,记得加上一份蟒袍,一条玉带。”
陆英惊讶地看向绍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