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6 章 天下大吉金米丰收,上疏报喜编纂农书(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帝。

    蟒袍这种东西,只有王公拥有穿戴的资格。

    昔年太祖高皇帝封赏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位郡王时,就曾说过“除此四王外,盛朝再无异姓王爵”的话语。

    祖宗成法不可变更,陛下不可能封贾经略为郡王。

    不是郡王,那就是国公了?

    以陆英对绍治帝的了解,陛下他大概不会亲自封贾璋为国公。

    但陛下他很有可能把封贾璋为国公的机会留给新君。

    好让新君拿国公的爵位邀买人心,换取贾璋的效忠。

    至于这份送到津海的蟒袍玉带,大概是陛下他老人家给贾经略的暗示吧?

    陆英摇了摇头,不再继续思考这件事。

    但派去津海宣旨的太监,已经被陆英默默地换成了徒弟黄宏。

    在绍治帝阅读贾璋的奏折时,杨宗祯和叶士高也收到了贾璋的私信。

    金米的成功,让这对师徒心中无比欢悦。

    他们一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富足安乐,二是为了贾璋通畅光明的前程。

    不知道陛下会怎样赏赐他的徒孙/徒弟呢?

    但是,不论陛下怎样赏赐贾璋,贾璋与杨门的未来都已经稳了。

    因为,只要有贾璋在,只要杨门不作死,杨门就会一直在朝中保持着声量……

    派系传承有序,后辈宏图大展。

    这世上,哪还有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事?

    杨宗祯和叶士高都

    在庆祝这件喜事时喝醉了(),???豔?偛?????虞嵹?鱕譎?鵕覑虎?

    ??鵕覑虎?()?[()]『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但贾璋没有。

    他的头脑,一直都很清醒。

    所以,在听到绍治帝赐他荫子名额与蟒袍玉带后,贾璋脸上挂上了难以自抑的欣喜。

    但他心里,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冷静。

    在供奉圣旨时,贾璋心中还在想,还好他现在不在京中。

    要不然,就太树大招风了。

    现在这样就很好。

    他不在京中,即便有人钻营,皇帝与内阁也看不见他被人攀附的场景。

    如此一来,上面的人猜疑他的几率就大大下降了。

    还有那些风闻奏事的御史,在看不到他周边情况的前提下,更是找不到弹劾他的正当理由……

    不过贾璋琢磨着,御史们大概也不会那么没眼色。

    金米高产,他刚刚立了大功。

    若那些风闻奏事的御史,在现在这个时候弹劾他,岂不是会被外人讥讽,说他们是妒贤嫉能的小人?

    所以,贾璋才猜测他们不会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来。

    等过些日子,风头过去了,贾璋就不用担心树大招风惹人眼的问题了。

    因为金米的丰收,津海行省的老百姓全都喜气洋洋的。

    金米的产量有六石那么多!种植金米的土地又不用交粮税!

    他们今年冬天都不会挨饿了!

    等到把粮食卖了后,他们就去扯布做新衣裳,再买点饴糖给家里孩子甜甜嘴。

    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今年也能过一个好年了。

    在京中君臣与津海百姓都在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时,贾璋已经开始伏案编纂起农书来了。

    他以自己前往官庄观察金米时记录的笔记为基础,以对老农的询问与茜香人的口供为补充,细细编纂了一本《金米录》。

    书中内容十分详细。

    贾璋他不仅记录了种植金米的步骤、细节与各种注意事项,还记录了金米从发芽、出苗,到成株、收获,金米生长的各个环节。

    这本《金米录》,堪称金米种植推广大全。

    只要把这本书派发到各省亲民官手中,他们就能立即上手推广金米良种!

    而贾璋的内心想法十分朴素。

    他心里的想法是,他早一天把这本农书写完,大盛就能早一天全面、便捷、高效地推广金米良种。

    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此时他身为三品经略、超品伯爵,身怀蟒袍玉带,俨然是闻名显达之人了。

    既如此,他又怎能不多尽一份力,又怎能不兼济天下生民,做一场功德呢?

    第217章吉人天相喜得千金,满月宴会神仙眷侣

    </div>

    <script>_ad_hf();</scrip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