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笙笙有禧(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r />
    后面还发了一个哭哭的表情。

    闻禧笑笑安慰她两句。

    思绪被拉回到三天前。

    她决定要做这件事时,赵云笙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他开车带着闻禧,先是跑到英姐的母校??偏僻村庄的一所小学。

    七几年时候的学校和现在早已今非昔比,甚至找不到一点和过去有关的影子,资料更是少得可怜。

    可即便是缺少了许多论证真假的资料,工作人员还是非常笃定地告诉闻禧,那个时候,英语科目这门课程是绝对不可能在这所偏僻的乡村小学存在的。

    即便是放到80年代,农村地区英语的普及率都极低,可想而知它的教育资源落后程度又该是如何,更别提70年代,英语课在这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否定的。

    得到这样的结论,从学校出来的闻禧,显得格外失落沮丧。

    她无意识地念叨起那日英姐描述过的种种细节。

    心里越发难受……

    她抱着希望而来,并不愿意相信,这一切只是英姐的幻觉。

    她莫名地心疼那个年代的女性,也格外理解英姐的执念。

    就如同英姐本人所说。

    ??“这一生中,光辉的时刻实在是太少了,或许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会将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记得这样牢。”

    她之所以想反复地确认些什么,或许只为在这常年清苦的日子里,但凡想到曾有过这短暂的荣光,就能让她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得到些许安慰。

    仅此而已。

    闻禧的头颅渐渐低下去,小白鞋百无聊赖地踢着地上的小石子。

    赵云笙撑着太阳伞,长腿一跨跟上她,静静地盯她一会儿后,发出极轻的叹息,“现在不都说不要陷入自证,你却反其道而行,陷入这场自证漩涡。”

    怎么看都不像是她。

    赵云笙靠近的一瞬间,闻禧再度闻到熟悉的薄荷味。

    她茫然抬眼,与半臂距离的赵云笙重新对上目光。

    犹疑片刻,她还是和赵云笙袒露,自己想做这件事的目的。

    “通常人们所说的自证,是无需向他人自证,可在病房那天,英姐连自己都怀疑自己的回忆是否是真的。”

    她目光如星光般赤诚,“所以这一次的证明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我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我是想证明给英姐看。”

    她很想兴冲冲地跑进病房,告诉英姐??你的回忆一点没错!

    但说完这些,她的声音又渐渐低下去,“可就是这样一件在任何人看来,就好比1+1为何等于2如此简单,简单到无需证明的事情,如今要证明起来却这样难……”

    话落,赵云笙的眼睫颤了颤。

    气氛再度陷入短暂的沉默。

    她额间沁出几滴汗珠,顺着白皙的脸颊滑过颈部。

    赵云笙下意识抬手,登时却僵在半空。

    怔愣须臾,他开口,“纸巾有带吗?”

    闻禧一怔,很快从随身的斜挎包中掏出一张纸帕递给他。

    赵云笙看着她,下巴轻轻一抬,嘴唇动了动,“擦擦汗。”

    闻禧茫然地啊一声后,反应过来,擦掉额间的汗。

    赵云笙叹息一声,忽然心有不忍,平静道,“要不要换个角度思考这件事?”

    话音刚落,闻禧忽地抬眸。

    赵云笙一点一点和她从头开始捋,“英姐是66年生,如果按照推论,在那个年代,6-8岁是上学的年纪,那么也就是说英姐上小学是1972年至1978年那个时期。”

    他语气顿了下,闻禧木木然点点头,赵云笙继续,“1972年至1978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所以一开始,我们就不该被工作人员的说法带偏。”

    “特殊时期……”,闻禧喃喃重复着赵云笙说的话。

    她站在原地沉思良久。

    忽然想到什么,她声音在陡然间拔高,“你是说,知青下乡?”

    赵云笙嘴角微弯,像是在赞同她的猜测。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想到这一点,只是在她刚刚的话语中提及“相机”二字时,他忽然意识到,或许这件事不太适合用最初的角度去思考。

    “70年代,有相机,懂英语,这些都可以说明英姐提到的这个人很大概率不是本地人。”

    从相机这一点,足以说明这位老师的家境是不错的。

    再者教授英语课程,或许有过留学背景,又或许家境本身就拥有可以学习英语的条件?

    在70那个年代,别说是这个偏僻的乡村,即便是放在清荷镇,放在江州,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都是极少的。

    和那个特殊时期联系起来,赵云笙只能想到另外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