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第39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为什么科举制可以源远流长,历朝历代虽对科举考试的书籍、题目有所调整,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要废止科举制。

    因为科举制的本质在于“选贤”。齐国的科举尤其重视实务的能力,不仅有算学题、还有律法题,甚至在殿试时只考策问。

    《墨子?尚贤》中说道,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则国家之治原;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说白了,就是要打破“亲亲尊尊”的桎梏,任用贤能之人,才能让国家变的更好。

    用人一道也有大学问,按墨子的话来说就是要“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君主统治天下,要选用贤才,怎么用?首先,君主要修己德,以德服人,然后通过科举的方法选出真正的贤才,之后授予他们官位,根据他们的功劳去奖赏他们。

    墨子的思想是超前的,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也许有些台国理想化,但是放眼到未来,尚贤的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前面提到的主要是针对选拔和任用,但是墨子的思想不止于此,他还提到了“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有能者上,无能者下;是说选拔,也是说晋升。

    说到此处,徐京墨用很隐晦的笔墨痛斥朝廷买爵鬻官,让一群不知所谓的东西坐在高位,手握权柄。滥用权利,只为一己之私,枉顾天下人的利益。

    徐京墨这篇策问,言辞犀利,精准地剖析着问题的核心。锋芒毕露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他手中的箭,直射要害。

    写完以后,他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就是不知道温大学士会给他个怎么样的评价。

    没过几天,徐京墨就收到了温府的请帖。

    再去温府,他的心境与上次截然不同。少了几分忐忑,多了几分期待。

    “你这策问也太犀利了,若是考场上,遇到个恰好推崇亲亲尊尊的考官,必得个落榜的结果。”

    “机会难得,小子只想从心而言。”

    温大学眼神复杂的看向他,“老夫有几个问题,还想问你一问。你觉得选贤的前提是什么,是科举吗?”

    “不是,是教育,科举只是选贤的手段。若是只有世家子才能读书,那就只是换了个形式的世袭制。”

    徐京墨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源自后世,要知道孔子一早就曾提出的“有教无类”,不论贫富、地区等,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想中的情况,现如今虽然有寒门能参加科举,但是看一下比例,不过占了十之二三而已。

    “如何教育,广开书院吗?”

    徐京墨摇摇头,“即便是开了书院,也不见得会增加多少读书人。世间百态,唯活着是首要的事情。”

    寻常百姓家,一年种地能得几两余钱,一套四书都要一家人省吃俭用,用几年光景才买的起。遑论应试参考的银子了,到了府试,要从居住地感到府城,算上考试所需,一趟花费近百两,有多少人家供的起?这还只是

章节目录